回到主页

「参会报告」赵哲旭

2015哈佛模联会议 - 尼森模联代表团

· 尼森模联,哈佛模联,参会报告

作者:赵哲旭

尼森模联代表团首席代表 |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 爱沙尼亚代表 | 北京化工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常务秘书长

在2015年的第61届哈佛模联会议中,我和陈思怡同学组成双代表,在UNHRC(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即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代表爱沙尼亚。本届大会的人权理事会下设两个议题,分别为Statelessness和Indigenous Peoples and International Law。经过6个sessions的激烈辩论,我们的委员会以通过1份DR的结果结束了会议。至此,我的第一次哈佛模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接下来我将从会前准备、会议过程和会议反思三个大模块和若干个小的方面,回顾过去充实、难忘的四个月。

会前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 议题准备

收到委员会和国家分配的第一时间,我心里其实是有些失望和担心的。一方面,通过常识和资料查阅,我和陈思怡都认为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刚加入欧盟不久的东欧国家,国内人种构成简单,社会稳定,国内几乎不存在无国籍人士和土著民族的问题,也没有什么侵犯人权或者违反国际法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遇到了“议题与我们关系不大”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双议题,而且议题的结构也让我非常担心,一个议题只有一个单词,另一个议题又涉及到了两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在没有任何定语、补语或任何范围限定的情况下,这无疑给会议调研加大了难度。

在把背景文件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之后,我和陈思怡基本上理出了背景文件的思路,之后又带着背景文件最后的问题把文件略读了一遍,确定了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向,经过快速的分工后,我们就各自开始了查资料这项庞大的工程。我主要负责查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基本信息,除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我还通过CIA World Factbook,Google Scholar和爱沙尼亚政府、欧盟官网查到了这个国家的各种信息。在查询过程中,我还找到了其针对来自俄罗斯、南欧国家无国籍人士在本国安置的相关政策及成果,这对我们基本立场的确定是十分有利的。针对背景文件里时常出现的de facto和de jure这两个拉丁语词汇,我和陈思怡特意学习了发音并牢记了它们的拼写和区别。

在查资料方面,我们非常及时地通过微信、邮箱共享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但没有导致效率低下,反而因为两人思考角度的不同,使到手的资料更加充实、全面。我想,这大概就是双代表的好处之一吧。

2. 立场文件的准备

因为收到国家分配到立场文件的截止日期正值期末复习阶段,我和陈思怡决定两人各写一个议题,之后再进行互改以提高效率。哈佛模联的立场文件一般都是一页,这就对语言的精炼、准确有了很高的要求。虽然早就做好了立场文件要修改很多次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写作的时候,还是因为自己比较啰嗦的毛病,控制不好词数而心生些许气馁。但是我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精简语言,反复推敲,终于在一页之内把立场表达完整。就这样,我和陈思怡通过两百多条微信消息、15封邮件和若干通电话终于完成了立场文件写作。

在本届哈佛模联会议中,我非常荣幸地担任了首席代表。在收学术小组立场文件时,我刻意地翻了一下其他代表的立场文件。由于会议设置了很多特委,讨论的议题十分丰富,在其他代表的立场文件里,我看到了许多很长的复合词,还有大量我不认识的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其他代表也是做足了功课,想必是查阅了大量资料,翻了无数次词典,才能写出这样的立场文件,而看这样的立场文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 学术讨论

在大家基本适应了时差和水土问题后,学术讨论也开始了。有的时候是全体讨论答疑,有时是学术小组内部讨论,有时是全体代表爱沙尼亚的代表进行讨论。作为一个有一些模联经验的“学姐”,我偶尔也会回答一些有关会议流程的问题或者简单地和其他代表讨论了他们委员会的议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们13个代表爱沙尼亚的女生在我的房间里就像组成了一个小内阁,一起讨论爱沙尼亚的对外立场。几次的讨论下来,我们“统一了战线”。实践证明,这样的讨论对我们在参会期间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bloc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 其他准备

根据我以往的参会经历,结合会议背景文件,我十分确定我们所在的UNHRC是一个人数80人以上的委员会。据此推断,我特意买了一身十分显眼的酒红色正装,希望在会场上吸引主席和其他代表注意,为爱沙尼亚争取更多发言和游说的机会(事实证明,的确有效)。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印有“From Estonia,To_____” 的便签以节省在会场的有效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辩论中。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刺绣香囊,心里打着在Lobby的时候就通过交换名片和送礼物“拿下”一些代表,寻找到靠谱的盟友,找到“带我飞”的大国。同样地,这个准备也是十分明智的。

现在回想会议准备的过程,可以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学术,还是其他,只有会前做足了准备,到了会场才会从容不迫。如果今后要我分享参会经验,那么“准备”一定是我要强调的重中之重。

会议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 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抵达会议酒店,我们匆忙地将行李放到指定房间后,又迅速地换好衣服化好妆去酒店大厅和已经抵达的代表们沟通。没吃午饭的我们胸前别着爱沙尼亚国旗徽章和中国国旗徽章还有那个有漂亮夹子的代表牌,中午两点多就出现在了人声鼎沸的一楼。前台还有代表在登记,沙发上也坐满了人,有的代表都已经开始了工作文件的写作。我和陈思怡抱着“逮着一个就说话”的心态,找了四五个代表交谈,虽然不在同一个委员会,我们还是交换了名片。偶尔遇到一些GA的代表,或者空间委的代表,我们简单沟通后,便把他们介绍给了团里与他们在同一委的小伙伴。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在Lobby里乱晃,于是,我们决定去买一杯咖啡,提神醒脑,补充战斗力。这世界上总是有巧合存在的啊,就在我们排队买咖啡时,我前面的一位男生回头跟我们搭讪,几句话之后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在一个委员会,于是立马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他告诉我们他已经遇到了几个人权理事会的代表,并已互加了WhatsApp,让我们也加他好友。我和陈思怡跟他解释了一番我们的手机上没有这个App,但是我有一个账号,于是我让他先发送请求,之后我俩便与这位墨西哥代表告别,急匆匆地跑到一个有可以下载App的WiFi的地方迅速地下载了软件并成功地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4个来自同一个委员会的代表。我们就这样慢慢地熟悉了Lobby的全过程,在接下来的搭讪中,自然而然地就轻车熟路起来。

我们和来自秘鲁的代表亲吻面颊,和来自纽约的帅哥握手,和来自泰国的姑娘双手合十行礼,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好像把世界各地打招呼的方式都试了个遍。经过这一下午的交谈,我和陈思怡已经认识了会场大半的代表,之后我们的文件写作也是和开幕式前认识的代表们合作,对我们来说,Lobby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2. 辩论磋商——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哈佛模联的第一个session在开幕式后进行,为了熟悉会场,抢到“风水宝地”,我和陈思怡开幕式结束后简单吃了三明治就直接到了会场,按照酒店地图找到Boylston,也就是UNHRC所在的会场后,看着紧闭的门,我们心想我们可算争当了一回early birds,可开门一看,会场比较靠前的“风水宝地”已经被占,代表们以疯狂的模式交谈着。找到了下午遇到的几位代表后,我们开始询问他们对两个议题选择的看法。因为在之前收到了一封议题update,议题已经基本定为Statelessness,而这个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有利,我和陈思怡迅速改变了我们的“作战方案”,把有关无国籍的所有资料全都夹在binder的最上面,了解了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等代表的基本立场,并修改了我们已经准备好的发言稿和motion,以保持最好的“作战状态”。

第一个session我和陈思怡可能有些“慢热”,状态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好,被主席提醒过发言之后我们就觉得“再不发言不真的沦落成签字国家代表了吗”,于是在这个尴尬的事情过后,我们两个“火力全开”,每一次都积极地举国家牌。我们默契的配合为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发言机会,我们也异常珍惜在话筒前的每分每秒,用我们在会前调查的数据,结合爱沙尼亚和欧盟现有的对无国籍人士的保护和管理,引导代表们讨论无国籍人士的注册和医疗问题。看到代表们讨论我们提出的为无国籍人士提供无障碍平等待遇的医保,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经过这次哈佛模联会议,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无论是在会场辩论,还是在场外磋商,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礼待人,以理服人”。记得我们在讨论时双方就要无国籍人士发放临时身份证明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一时间无法说服对方,更不想轻易妥协,这是中国代表站出来说了一句“Deng Xiaoping once said,black or white, the cat which can catch a mouse is the best”, 这就引导整个会场的争执两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就无国籍人士身份证明达成最优共识,全场代表在心中都为这位来自欧洲的中国代表在心中点赞,而我和陈思怡更是佩服她能熟练地引用中国领导人的名言,可见其准备之充分。就像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度一样,在模联会场上,我们也应该做到以礼待人,以理服人,这样,才是一个好代表。

3. 文件写作——“打酱油也要打一瓶好酱油”

因为自知与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代表们在文件写作,尤其是速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甘心只“打酱油”的我和陈思怡在第一个session就找到了“带爱沙尼亚飞”的目标——刚果代表。这两位来自南美的代表从会议开始就一直在写WP,而且在第一个session的主发言上使用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可见其认真态度。很幸运,他们第二天上午也主动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工作。阅读了他们已经完成的工作文件初稿,我们跟他们阐述了爱沙尼亚关于无国籍人士和NGO的现状,提出我们支持他们已有的和UNICEF、UNESCO合作为无国籍人士子女提供教育、卫生保障等合作类措施,并希望在文件中加入敦促各国间政府达成共识,建立信息共享系统这一条。他们愉快地接受并把我们地意见写入了WP。之后我们又继续讨论了关于UNICEF、UNESCO合作地细节,拓展了现有地WP。

文件写作“牛刀小试”之后,我们愈战愈勇,在会场的人气也高了一些,先后有中国代表、法国代表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bloc,我们阅读了他们的WP,经过审慎的考虑,后来我们加入了中国代表领导的bloc并和他们共同完成了那份最终通过的DR。

4. 社交活动——“能学能玩能折腾才是真学霸”

在参会之前,就了解到了哈佛模联的各种SE非常精彩,从Club Night到Cocktail Hour & International Bazaar再到最后一晚的Delegate Dance,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学能玩能折腾才是真学霸”。

Club Night设置在距离会议酒店约10分钟车程的Guilt酒吧,第一个session结束后我们和已经比较熟悉的代表简单告别后,就打车到了Club,可能是因为时间还早,舞池里几乎没什么人,即使劲爆的音乐已经放了一阵子。我拍了照片在微信上问比较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为什么人如此之少,得到的答复是“他们都去学术去了啊”。我心想原来如此,可既然到了那就不如好好玩,我和陈思怡本来就是爱热闹的人,音乐听着听着就按捺不住,于是我们成了Club Night最先跳舞的女生。两三首歌之后,人陆续地多了起来,我们围成一圈,明显玩得很high,因为圈子显眼,后来又有很多人加入了我们,我也借机和代表交谈,虽然音乐震耳欲聋,但我还是和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俄罗斯代表聊了很长时间。午夜过后,我陆续发现了我们会场几位表现非常突出的代表,就这样,我们一起唱着“young, wild and free”,度过了这个疯狂而难忘的晚上。

第二天晚上session结束得比较晚,大脑已非常疲惫的我又留下来和bloc里的几位小伙伴写DR,所以没有参加社交活动。但是看看小伙伴们发的照片,也是欢乐无穷,乐趣多多。

最后一晚的Delegate Dance在举行开幕式的场地举行,几乎所有的代表都齐聚一堂,台上的DJ和台下的代表在灯光下互动,我眼尖地发现了我们场的五位“男神“主席也加入了舞动的人群,女生们有的直接脱了高跟鞋,整个房间完全就是洋溢着活力和热情的海洋。一点左右,最后一个SE也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顾不上换一件舒适的衣服,又投入了对决议草案最后的修改,等我们的DR最终完成时,屏幕上显示的事件是凌晨3:20。

会议期间,虽然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四小时,很多代表也像我一样,甚至比我还要“惨”,但是第二天会场上我们还是像打了鸡血一样激烈地讨论,或是努力游说,或是抱着电脑在走廊里极速打字,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会议的进程。在这里,我想改多年前一个报道宾大“非诚勿扰”的新闻标题为“能学能玩能折腾才是真学霸”来表达我对这一群学术牛人发自内心的崇拜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个会议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充满挑战却又十分顺利,我十分坚定地认为,这跟我们会前的准备密不可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这句诗就是对我们整个会议表现的高度概括:我们储备在大脑里的知识在这几天被我们时刻运用,每一次发言、每一则条款,都建立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之上。

最后一个session,DR通过之后,整个会场的气氛都轻松起来,伴着the sexiest accent的评选和主席们的模特步,我心里一直荡漾着的是周杰伦那句“让一切的准备都完美演出,让所有的努力都美好落幕”。参加完一届HNMUN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莫过如此吧!

会议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宝剑锋从磨砺出”

虽然我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算不上是可圈可点,但是我认为我认真地对待了这场会议,现在回想,也是问心无愧了。从美国回来已经近两个月,但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照例进行我的“三省”环节时还是不禁想起在波士顿的时光,没有比“累并快乐着”更好的词来形容这几个日日夜夜了。这次哈佛模联,对我来说就是我模联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一方面,我看到了我和那些优秀代表们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也从整个大会的流程中吸取了一些办会的经验。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代表,办一场成功的会议。我的模联道路还有很长,我想用自己的勤奋努力来缩小差距,用心做一个足够优秀的代表,在国际模联会场上赢得最充分的认可;我想用协会的工作不断磨砺自己,做一个足够优秀的秘书长,让北化模联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