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参会报告」王怡坤

2015哈佛模联会议 - 尼森模联代表团

 

· 尼森模联,哈佛模联,参会报告

作者:王怡坤

尼森模联代表团 | 联合国高级难民署委员会 | 黎巴嫩代表

2015年初这个冬天,我作为黎巴嫩国在联合国高级难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代表,在世界一流的哈佛模联会议上发声。我并不是一个参会经验丰富的模联代表,恰恰相反,这是我全新的第一次。然而情况并非如我形象的糟糕,在前期的培训和与紧张的会议进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模联,而且吸收了世界各地优秀同龄人的智慧。

2014年11月-12月,初识模联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哈佛模联的报名信息,几乎没有犹豫的发了邮件。但在繁忙的学期中间抽出周末参加培训本身就是一件很挑战的事情,更何况培训的内容如此集中,而我本身的背景知识又如此匮乏,这让我之前对于自己英语专业的优势定位已经不再坚定。(随后的参会事实证明,语言的差距是可以随着大胆、大量的沟通而慢慢缩小的,和NATIVE SPEAKER交流越多,对自己的自信会越强。)在培训的过程中,模联前辈们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行前培训的一次MODEL SESSION,我的发言得到了特别提出和肯定。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在模联会场发言的氛围,前辈的赞赏极大的增强了我的信心。

除了会议流程的熟悉和大量专业术语以外,一次MINI-RESEARCH让我对黎巴嫩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的研究方向是黎巴嫩的金融业,作为其最大的支柱产业,绝大部分却是由家族财阀控制,且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和糟糕的流动性又雪上加霜。此外,黎巴嫩国内的情势也是一片混乱,作为叙利亚难民最主要的接收国,物资匮乏、人口激增这些问题十分突出。而黎巴嫩人民至今未能选举出总统,缺乏领导者导致迟迟不能出台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国际援助也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基于以上种种,我在志愿分配中选择了在经济社会委员会中代表黎巴嫩国。

2015年1月,获取海量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

得知自己将在UNHCR担任黎巴嫩代表的那一刻,我既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忧。激动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培训期间良好的表现让我得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国家和会场;担忧的是这是个单代的小会场,意味着所有的资料调查、文件书写,包括会议现场的社交和利益争取都将由我一个人完成;且小会场的发言机会更多,节奏更紧密,容不得一丝走神和马虎,否则一转眼就会跟不上会议的进程。第一次参加模联大会的我到底能不能行?

本届的两个议题分别为:THE PLIGHT OF URBAN REFUGEES和THE SITUATION IN EAST AFRICA。与大部分代表苦于找不到和自己国家相关的资料、无法确定自身立场不同,黎巴嫩在难民问题上的情形和姿态是非常鲜明和有代表性的。首先在选题的倾向上,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TOPIC A。黎巴嫩不设有难民营,因此所有的难民都是城市难民,因此在TOPIC A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其次,黎巴嫩政府目前除了呼吁更多国际援助之外似乎别无他法,而越来越多叙利亚难民的涌入迫使黎巴嫩关闭了两国公民自由出入境的渠道,国内环境容量已达极限。难民管理方面几近空白,给了我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背景文件提出的决议草案必须涵盖的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难民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法,从REDEFINITION到BURDEN SHARING,再到3Rs(REPATRIATION, RESETTLEMENT, REINTEGRATION),背景文件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导向。这也让我稍稍摸清了头绪,暗自舒了一口气;否则资料太多,从何处入手还真是个问题。

与此同时,我也不能放松对TOPIC B的准备。会场中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最后投票的结果究竟如何,如果不符,在会议的初期就可能因为资料研究不足而被边缘化。因此在会前要把可能的情况尽量都预想到,最大程度保证万无一失。

2015年2月,会议进程——有必然,但不尽然

“哈模从你踏进酒店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领队的话虽然让我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可一进门还是忍不住心里一紧。这岂止是已经开始,明明是早就开始了!世界各地的代表们不知提前了多久就已经入住,一层的LOBBY HALL里各国的代表正聊得热火朝天,谁在哪个会场都已经了解清楚,甚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BLOC!此时我猛然意识到,会前充足的学术准备并不能保证胜利,与真正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一样,只有你的利益集团足够强大,你们才会作为一个集团取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人际交往在哈模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小觑的。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化好妆,胡乱塞了两口吃的,就换上正装踩上高跟鞋提着挎包拿上名片直奔一层的LOBBY HALL。

果不其然,不出5分钟我就遇到了第一个同一会场的姑娘——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希腊代表Stella。简单的寒暄之后直奔主题——Do you prefer topic A or B? 幸运的是我们都更倾向于选择Topic A。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会场已经有了WHAT’S APP群组,并且Stella正是创建人!我心里暗想,这个姑娘不简单啊……Stella告诉我,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支持TOPIC B的,A和B两个阵营基本势均力敌。我说,现在一定要多争取中立国家的态度,赶快继续挖掘同一会场的小伙伴,继续壮大我们A阵营!紧接着我又遇到来自委内瑞拉的巴基斯坦代表和澳大利亚代表,随后在会场门口和开幕式门口各“偶遇”了一大批相谈甚欢的“战友”,带来的名片瞬间脱手一大半。

开幕式前的LOBBY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我已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当晚就进行第一个SESSION,对议题进行投票。这可是关键的一环,直接决定着接下来3天我们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幸运的是,第一轮主发言名单我就被主席点到。由于准备充分,我的发言短小精悍,强调国际关注度和议题适用范围,回到座位上便已收到多张意向条,这让我有些小小的激动。当晚的结果是TOPIC A阵营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从第二天开始战斗不断升级。我深知语言水平再好也无法与NATIVE SPEAKER相比,所以在文件写作中将作为贡献者而不是领导者。由于立场文件已经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工作文件的写作非常顺利。除了对自己负责的REINTEGRATION部分头脑风暴以外,还帮助负责BURDEN SHARING的阿富汗代表进行了分析。会场中各位代表的发言已成唇枪舌剑之势,语速与反应之快是我从未见过的,这让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每个动议提出后都迅速的罗列观点,仔细听代表的发言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并且给观点相近的代表传意向条,希望他能加入我们的BLOC等……忙的不亦乐乎。虽然举牌经常不会被叫到,但因为每个问题都有所思考和准备,所以我的每次发言都是言之有物的,因此也收到许多其他两个BLOC的代表关于我所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邀约。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太紧张,我只是和比较相熟的几个代表交换了意见。我发现自己的想法远不够详尽,比如通过国内经济政策调控难民的收入和福利,有些代表甚至运用了经济学知识提出了完整的计划,而我只是列出了政府福利补贴和保险政策。基于此,我深深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世界顶级大学的学生优秀的原因。

我将对哈模会议的感触总结为“有必然,但不尽然”。必然是指我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国际事务的敏感度远远落后于人;不尽然是指虽然如此,只要肯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中,一个代表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与优秀大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中迅速发现并弥补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语言、思维、交际、领导等甚至不曾注意过的方面。着力一一弥补它们,我希望自己会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完整、越无懈可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