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参会报告」王嘉楠

2019维也纳模联会议 - 尼森模联代表团

· 尼森模联,维也纳模联,参会报告

作者:王嘉楠

王嘉楠 | 江南大学

国家:Italy丨委员会:UNOOSA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相信所有的事情在冥冥之中都有安排。就像我大一时候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模拟联合国协会,就像这一次在各种巧合下我来到了维也纳模拟联合国大会。

我们委员会在开会前两天才拿到BG,可能是在国内开会的习惯使然,我拿到BG后才真正的感受到这场会议已经这么临近了,并且开始紧张起来。熬着两个晚上写完了立场文件,根据BG修改之前列出的议拆并更新资料,提炼重点以方便查找。大概是会前充分的准备使然,这一次上会场之前的我格外有信心。

第一天上午,我和同行的两个同会场的一起参加了组委组织的City tour。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一起在充满欧洲风情的维也纳市中心漫步,当时只是觉得很新奇,现在回想当时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很巧的是我鼓起勇气去打招呼的两个外国朋友都和我在一个委员会,一位是加拿大代表,一位是来自乌克兰的阿联酋代表。虽然自己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是还是鼓起勇气强迫自己去与他们交流,中午我们三个还和那位乌克兰小哥一起吃了午饭,是很愉快的体验。第一天晚上的欢迎晚宴我第一次感受到这场会议不仅仅是学术,还有social。我们与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代表坐在一张桌子上,与各个优秀的代表交谈(他们真的优秀的让人超出预料),进行思维碰撞,同时对自己的激励之心也更加强烈。

broken image

第二天上午开幕式结束后我们就进入了各自的委员会开始破冰环节。我在UNOOSA代意大利,上午是破冰和opening speech的环节,下午开启了主发言名单进入了正式的会议环节。令我意外的是我们会场几乎大部分代表都是第一次参会,所以第一天下午的会期也是比较普通的,那些英语的native speaker在熟悉模联环节,像我这样不是很擅长英语的但是比较熟悉模联环节的代表还是可以跟得上的:就在努力跟每一次motion抓他们发言的关键点,尽自己的力气去跟每一个motion发言并在后期尝试自己提motion。这里一定要提一下,我们会场的日本代表是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姐姐,大概每一个优秀的人真的有一种气质,不仅仅是自身优秀,还有一种自身带着的会令人信服的leader的气质:她在第一次自由磋商中就变成了这场会议的主导者与推动者,第一次自由磋商时我就觉得她是我们这一委员会的BD,事实也确实如此。

broken image

第一个会期后我们发现了语言障碍的问题。不甘心被native speaker主导会场的我们在第一天晚上聚在一起讨论第二天的会期怎么做才可以把会场往我们这一边拉。第二天的会期是这场会对我最有意义的环节,第二天的我努力的想成为一个bloc leader,于是去拉拢其他代表,在自由磋商的圈子里尝试去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但会场各个代表都渐入佳境,加上我口语不熟练,我没有办法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把我的想法告诉伊朗和泰国代表让他们帮我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了我极大的挫败感,在第二天天下午的后半场会期我放弃了发言,当时我甚至有直接放弃这场会议的想法。但是晚上找指导老师谈话,老师们不停的给我打气并且告诉我如果明天的DR session我放弃了那这场会对我来说就真的没有任何意义。现在的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想明白了,于是去找跟自己一个bloc的代表提议WP的框架,在最后一天的会议硬是把自己逼到话筒前,不知道提什么motion就跟在别人后面发言,慢慢的去跟native speaker交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天本来会有两份决议草案,但是在同一个会场代表的努力下两方bloc成功的将两份决议草案结合成了一份提交。最后主席询问:Delegates who are in favor of this draft revolution please raise your placard.的时候我们每一位代表都举起了国家牌,那是一个很激动人心的画面,可惜没有照片。

闭幕式结束后,我来欧洲的终极目标算是完成了。现在的我很想问一问大一时懵懂去模联协会面试的自己:“你敢想象有一天你坐在了真正的联合国的会议室里发言吗?”仿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外交官,作为一个真正的国家代表讨论国际事务,为国家争取利益。这真的是一场很奇妙的体验:更纯正的英文场;被社交活动代替的DR之夜(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以及中西方不同思维的碰撞。

整场维也纳模联的会场与中国国内会议有较大差异。从议事规则来说,国内的会议大多会控制回到主发言名单的次数与自由磋商的时间,以用有主持核心磋商来控制整个会场;而这场国际会议的主席真正的奉行了“主席不干涉原则”:他很好的平衡了一般性辩论与非一般性辩论的时间,给予了所有代表平等发言,以及对于其他代表的发言作出回应的机会。从会场偏向来看,西方代表们更希望用合作代替对抗并一直在会场上为这个目的努力。这样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以及与与国内的会议比起来到底哪一套更加合适,更加有意义?

最后想说一下中国人在国外的国际待遇,可能会涉及到种族的问题。我确实有遇见国外的代表自我存在种族优越,但这一部分只是少数。从我们主席开始说起,主席的见到我们开场的第一句就是:“我知道你们很多人的母语不是英语,我不要求你们说的很好,但我希望你们鼓起勇气说。”这一句话在一开始给了我们勇气;同场的代表会很认真的听我们说,也会很耐心的放慢语速跟我们解释;也有其他场的代表像我们提出“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到中国”、“我想学习汉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待遇:想要获得尊重就要先自己强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依旧有提升空间,这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努力。

这场会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难忘,难忘到我想一字一句一个点不落的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为一篇报告的结尾:感谢开会时候坚持下来没有放弃的自己,感谢在我快放弃时帮我打气的老师们,感谢在我不敢前进的时候为我打气的伙伴,以及感谢每一个尊重理解我们语言障碍的English native speaker们。

总有一天我会回到这里的,以一名真正的中国代表的身份。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