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宇菲
尼森模联代表团首席代表|反恐特别峰会|捷克代表|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
“Education is not in school but in everywhere, from home to street, from airport to library. We already have one EU, but we still lack one Educational Union……”all the member of our pro-sovereignty group have been seeking to…we welcome all the states in this conference to join us and give the peace back to this beautiful world.” 2017年冬,我在哈佛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会议(Harvard 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作为捷克代表团首席代表,在Special Summit on Terrorism,以上是我发言中的寥寥剪影。后来很多国家代表对我说:”You are really good at speech”,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还有演讲这项技能。事实上,这场会议对于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之旅。
美国时间2月16日早晨西装革履的我们到达波士顿,入住酒店。会前七小时,各校代表也相继到达。酒店大厅恍如一个小世界,全球各国各大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代表们相互交流,我们也按耐不住,我所在的场是单代场,幸运的是我和我的室友都在Special Summit on Terrorism,于是我们一起寻找同一场的其他代表,提前交流下议题。我们最先遇到的是来自印度的代表团成员。说起来,遇见他们的时候我们还挺狼狈的。因为一直忙着来不及出午饭,我们只能找出前一天在7-11买的方便面。先是尴尬的找不到叉子,后又寻开水不得,只能去餐厅麻烦吧台的人员借用泡咖啡的热水。最后好不容易坐在休息厅泡泡面了,发现在一群代表中间的我们真是心酸的可以。隔壁桌正好坐的是他们,我们决定主动去攀谈,与他们交换了名片,后来他们帮我们介绍了他们团同在我们场的代表。这就是大厅代表们交流的基本方式,一方主动,双方交换名片,如果是同一个场的代表,那真是太巧了,如果不是就互相介绍认识的在对方场的代表。后来我们俩遇见了同行的代表,她告诉我们在另一边有一个牌子上写着”SST Say Hi!”,我们惊讶之余迅速地走了过去,果然看见了。原来是我们场的美国代表用他的平板电脑写了”SST Say Hi!”,放在沙发前的小茶几上,很多我们场的代表都相继聚到这儿。这真是十分聪明的想法,让我们瞬间对这个手操美国国家牌的代表生出敬意,美国也不是一般人能代表的,哈佛大学分配国家的时候必定有其道理和讲究。在沙发的方寸之地,我们交换了关于议题A/B的意见。虽然各个代表意见不可避免地有所不同,但那是这个会议的前奏,也是本次会议的第一次观点交锋。
接下来,便是热闹的很的开幕式。为了占据绝佳位置,各国代表早早的排在大厅外。我们也不甘落后,提前近一个小时就到门口等着。这排队也不是空耗着。代表们总是不肯放过丁点儿可以交流的时间。这期间我还有一番奇遇。最初是一位从法国来的代表与我们交流,他是Legal Committee的代表,我们交换了名片,他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说,中国。他进而问到我们来自哪个学校,他说,他有一个朋友马上就要到中国上学了。到那个时候,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又继续说,他朋友要去的是一所直属于中国外交部的大学。我终于发现不对了,全中国只有一所直属中国外交部的大学。但还不充满了不确定,直到他的朋友加入我们,他叫Thibaut Cabrera。我很仔细地问他,他即将到中国的哪个大学上课,他很迅速地回答我:”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我震惊得一下子抱住了身后的垃圾桶……原来真的是我的学校--外交学院。事实上,我震惊真是有道理的。以我校低调人少的风格,可以碰到一个将要来我们学校的留学生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他也很激动,因为同理可得,一个外国留学生能碰到一个外交学院的学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这是开幕式前的小插曲,更精彩的当然是在开幕式了。我们中国代表团,以巨大的人数优势占领了八排的座位。后来,某个学校的代表团率先开头唱歌,一呼百应,我们也自然坐不住,要站起来高唱国歌。一首国歌还不够,我们还有强大的歌单: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生而不能止。
激情昂扬之后,面临的就是接踵而至的第一次Session。开幕式结束后,我并没有选择去吃饭,而是直接到会场,等着代表们陆续到达会场。在我看来,第一次见面是非常重要的,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认识代表们,是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走出舒适区,认识新朋友。对每一个推开会场大门走进来的代表送以微笑和拥抱使我可以与他们做最直接的交流,同时狠刷存在感,混脸熟是我的首要需求,交换意见是第二步,说服对方和我一起支持Topic A 是我的目标。很快我几乎和会场的所有代表都互相问候过,并且和欧盟代表、伊朗代表建立了较深的友谊,这也是为我加入bloc做铺垫。但是当第一次Session开始后我发现自己精力不济,因为一天的奔波,疲倦的我几度睡着。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不举牌、不发言、不传纸条的“三不”政策。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以我如此疲劳之躯,绝不可能做一番精彩的演讲,反而最后很可能会落得个“思路不清、毫无逻辑”的评价。与其给主席和代表们留下糟糕的印象,我宁愿保存实力,隔日再战。十点一刻第一场Session 结束,我们终于可以离开会场了,但按理说,我们会有Working Paper 需要写,所以我联系了欧盟代表和伊朗代表,告诉他们如果要写文件就请告诉我一声,我们可以一起完成。
第二天下午,我提前两个小时到了会场,和伊朗代表、中国代表、俄罗斯代表等多国组成的bloc一起起草了一份Working Paper。同时因为前一天我并没有关注和参与场上讨论,为了了解场上进度,也主动询问已经到了的代表们的意见,重新掌握了会场的进度并且向他们表达了我想讨论教育和社交媒体方面的问题,得到积极响应。于是在下午的Session开始不久,我就提请Motion——”Education on Anti-Terrorism”,因为会前已经得到代表们的支持,这项Motion 毫无疑问地通过了。这是一次巨大的鼓励,这既是我整场会第一个motion,也是第一次speech,在此之后的session中,我大概还发过四五次言和两个Motion,在一个上百人的会场中发言次数算不少了。后来在Draft Resolution(DR)的写作中,我也尽自己所能把握整篇DR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里,我发现了一个与国内开会不一样的我自己,更主动,更开放地与代表们交流。会前我最担心的就是不能融入自己的Bloc而沦落为一个挂名国,所以我强迫自己对我们Bloc 关注的每个点做更详细的调查和思考,在写作时更从容、自信地和代表们沟通。除了我自己所在的Bloc member,抓紧时间和其他落单或者不喜发言的代表们聊天是我的另一项任务。在我看来,不喜发言并不代表着没有观点,每一个来到会长的代表肯定都有自己的关注点,说不定那就是我们忽略的重点。在与一些至始至终都没有加入任何Bloc 的代表们聊天,其实是相对轻松很多的,我们聊天的时候没有Bloc的隔阂,没有竞争的压力,单纯就事论事比模联里各Bloc对抗更理性一些。
在整个会议即将结束时,有好几个代表都告诉我,他们之前都认为来自中国的代表们不是很愿意发言,也不是很主动与人交流,我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代表的看法。我很开心,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也有被别人认可。虽然这四天很辛苦,但不是白忙活一场,就够了。最后一场会议我们通过了Draft Resolution,主席兴奋地向我们宣布:“We pass the DR, we tackle terrorism!”,虽然我们知道这一份DR距离消灭恐怖主义还远需奋斗,但我们还是很高兴,至少我们的会议有了一个成果。接着就到了娱乐时间,我们嗨歌不停,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代表们用世界各地的语言唱着各式各样的歌,有西班牙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我也胆大地举手点了一首中文歌(至于是什么歌,还是不要说了……),这中间还有一个悄悄话环节,代表们匿名写一些自己想说的话。这其中还有一个代表写了这样一句:“All the Chinese girls are so beautiful, can’t take off my eyes off them”。大概是前一天Social Night被我们穿着礼服、美丽的中国代表团的女孩子们迷住了眼吧,哈哈!
会议的闭幕式在最后一场会议结束后迅速开始,这比开幕式更热烈的闭幕式,从头到尾都洋溢着快乐。每当一个委员会的表彰名单公布,每当一个代表的名字和他来自的学校名一起投射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总是会激起一阵一阵地欢呼雀跃。坐在我们后面的是耶鲁大学代表团,他们的代表国家是中国,并且在这次会议里收获颇丰,屡创佳绩。快乐是可以感染周围的人的,我们就是那被感染的其中一部分。到我所在的SST宣布奖项的时候,我虽然平静,没有太多的期待,但也想着可以获个奖就好了。“Verbal commendation: Czech Republic”,奖项一闪而过,我来不及看大屏幕,只是被一声“Czech Republic”激活了一般,后来坐在旁边的小伙伴也反应过来,原来真的是我。千言万语到最后都不过是对主席的感激的拥抱,这一项鼓励得来的实在不易。走出会堂的时候,遇到了会场的Bangladesh代表,他激动地给了我一个拥抱,向我表达祝福,他说他一定要来一次中国,我说,好,我们中国见。
闭幕式过后,我们就要离开波士顿回到纽约,做第二天的飞机回国。来美国前,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美国了,毕竟作为一名英语翻译,日常看着美国的TV shows, 听着各种和美国相关的新闻,分析着美国的内政外交,上学期还刚好学了美国概论,对美国由里及外了解了个遍。可是在美国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不管之前我从哪个方面以何种方式了解美国,都不如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我与你的相遇,本就是奇迹。大美如你,我们还会再来。